华北联合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,存续时间从1939年7月至1948年8月,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战场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。它辗转于阜平、平山、唐县、张家口、束鹿(今辛集市)、正定,培养毕业生超过万人,成功地创造了敌后艰苦办学的奇迹,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干部,对于坚持华北抗战,开展边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教育、文艺等各条战线工作,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,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在战火中诞生
华北联合大学诞生在七七事变两周年之时,由当时延安的四所学校——陕北公学、鲁迅艺术学院、延安工人学校、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联合起来成立的一所学校,又由于要到华北开办,故取名“华北联合大学”。
华北联大成立后,成仿吾担任校长。成立之初,设四个部和文工团,陕北公学改编为社会科学部,鲁迅艺术学院改编为文艺部;延安工人学校改编为工人部;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改编为青年部;文工团由陕北公学流动剧团和鲁艺一部分同志组成。
华北联大的创建是历史上的创举,因为成立之初就面临着动荡的战争环境、敌人的后方、分散的村落、新式的大学教育等日益严峻的斗争形势和敌后办学的崭新局面。
按照中央军委决定,华北联大同去敌后办学的抗日军政大学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,罗瑞卿任司令员兼政委,成仿吾任副司令员。1939年7月12日,华北联大以第五纵队独立旅的番号,1500名教职工从延安出发。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,终于到达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县城南庄,开启敌后办学的艰苦而精彩的篇章。
在发展中壮大
华北联合大学是为抗战服务,也随着抗战的发展而发展。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,华北联大不仅坚持敌后办学,还得到壮大发展,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教育兵团,一支铁的文化纵队。
为把华北联大办成晋察冀边区的最高学府,华北联大派出招生组到冀中、冀东、平西、北岳等各分区普遍招生。
1942年10月,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政策,华北联大缩编只保留教育学院。教育学院教职学员坚持在艰苦环境中继续办学,保存革命力量,随时准备在形势好转时再行复校。1944年,教育学院增设一个政治班,专门接收占领区过来的青年学生。至1945年8月,教育学院教职学员达600人。
1945年9月,日军投降后,华北联大进入张家口后复校,恢复原来的文艺、法政、教育三个学院和一个文艺工作团。复校后校长仍是成仿吾,副校长为周扬。1946年6月,新成立外国语学院,下设俄文、英文两系。1946年,华北联大由张家口撤出,前往河北省中部平原办学。1947年延安平剧研究院并入联大。1948年8月,华北联大与北方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。
在战斗中学习
华北联合大学的成立和发展都是在敌后抗战时期,办学地点从晋察冀根据地的阜平、平山、唐县的农村到张家口,又从张家口到唐县的农村,最后的落脚点是正定县城。
在长期的教学和革命斗争中,华北联大形成“团结、前进、刻苦、坚定”的革命校风。
战争年代的华北联大办学条件非常艰苦。教室非常将就,天暖时,树下就是课堂,背包当作板凳,膝盖就是课桌。天冷时,借老乡两间闲房当作教室,搬来一排排片石或檩条当作座椅。教材是油印的,上课全靠记笔记。学习用纸经常是日军单面印刷的传单。缺乏课外书籍就自己抄写。即使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,广大学员也倍加珍惜。
华北联大有许多天南海北、出身不同、经历不同的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,经过战时生活的学习和训练,都像士兵一样有组织、有纪律、有勇气、有智谋,在战争中经受住了考验,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。华北联大很多师生都参加游击队、武工队,深入日军据点进行宣传,甚至直接和日军进行斗争,牺牲的人数已经无法统计。
在实践中成长
华北联大是民主的学校,华北联大的教育是人民的教育。华北联大办学九年间,培养逾万名干部,他们始终与革命形势紧密联系,始终是中国革命的活跃力量。
华北联大贯穿学以致用的办学精神,培养出济济英才。广大学员在劳动中磨炼了意志,从“肩不能挑担、手不能提篮”的知识分子迅速成长起来。
1946年8月到1948年3月,华北联大教职员工怀着极大热情和新鲜感,参加改造社会、领导农民翻身的土地改革,在丰富生动的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。
在华北联大这座“革命的熔炉”锻炼成长起来的联大毕业生,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过硬,在校期间就建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,具备吃苦、耐劳、英勇、坚定的优良作风。在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,他们被分配到各个岗位,受到机关和群众的欢迎,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佼佼者。